上一页|1|
/1页

主题:准建筑师的“三重门”

发表于2008-06-13
  专业之惑

   采访对象:白雯,北京建工学院土木工程系毕业,后考入西安某院校攻读法律专业研究生

   今年7月,白雯将从西安一家院校的研究生院毕业。毕业后,她将进入一家房地产公司从事工程监管工作。虽然研究生时期她转行学了法律,但和本科时的土木工程系同学相比,白雯的职业去向与他们可谓“殊途同归”。
发表于2008-06-13
 白雯在当初填报高考志愿时,就明确了以后要进入建筑行业,因为她觉得这行“很有前途”。至于为什么选择土木工程系而不是建筑系,是因为当时在北京某设计院工作的父亲告诉她,“国外的建筑师都懂结构,而在中国,学结构的去做建筑设计很容易,但学建筑设计的都不懂结构。”入学后,一直听到学校里的老师和同学重复此类观点,让她更坚信自己的方向没有选错。“你看中国的建筑,基本都是火柴盒、四方形,哪有什么结构造型可言,就算请了国外的大师设计,结构师都是国内的,这种现象前几年尤为明显。这两年在造型上有些突破,但很多都是借鉴了国外的建筑。”白雯告诉记者。
发表于2008-06-13
 但4年前从北京建工学院毕业时,白雯却感觉到,她的择业渠道比建筑系要窄得多。在白雯所在的院校,“落实工作并不难,但想找个满意的地方,不是要有门路,就得成绩非常出色,对女生来说更是如此。都说建筑专业是热门,可是有时候觉得自己就像一只趴在一片看不到边际的玻璃上的苍蝇,前途看似一片光明,却很难找到出路。”

   几经筛选,白雯对几家有意向的设计公司的规模和待遇仍然不太满意。失望之余,她有了转行的想法,于是考入西安一所法律院校攻读法律。白雯身边的同学几乎都各得其所,纷纷进入了设计院或房企等“对口单位”。
发表于2008-06-13
 可是在学习了两年法律后,白雯仍然对未来“找不着北”。此时距离毕业不到2个月,但她和她的法律系硕士同窗们却有半数还没落实工作。这时白雯才感觉到,“原来建筑真的是热门专业。”这时,她的本科土木工程背景发挥了作用,因而被一家国有房地产企业看中,进入该公司的工程监管部门。本科学的东西没有浪费,这结果让她非常满意。“我的很多本科女同学即使进了设计院也是做预算、坐办公室了,我至少还是学有所用的。”

   转了一大圈后,白雯还是回到了当初为自己设定的路上。

   出路之惑

   采访对象:赵娜,哈尔滨工业大学外语系研究生毕业,同时获得建筑系双学位
发表于2008-06-13
 学了5年建筑的赵娜,在华东地区某高校所属的设计院工作刚满1年。而她目前从事的市场工作,正与其设计专业渐行渐远。要知道,当初找到这份令她相对满意的工作,对赵娜来说过程也有些曲折。

   赵娜本科4年在哈尔滨工业大学攻读外语专业,毕业后直接上了该校外语系研究生,并获得建筑系双学位。“选双学位时选了建筑,是因为我的志向一直就是要做建筑师。”对文科生来说,学建筑很辛苦,好在赵娜在绘画和艺术方面颇有天赋,5年后她以优异的成绩拿到学位。

发表于2008-06-13
  找工作时,赵娜建筑专业的同学大多选择了一二线城市的设计院或大型设计公司,当时也有几家上海、深圳的公司愿意跟赵娜签合同,不过她都不太满意。她最终进入了华东这家依托于学校的设计院。

   “不光是因为这家设计院在设计方面属于全国领先,更重要的原因是这里有很强的学术氛围。”赵娜说。

   但当时想进入这家设计院并不那么容易。这个依托于国内著名高校的建筑设计院,每年几乎只招聘“根正苗红”的毕业生,也就是本科、硕士都必须就读于该所高校的建筑系,赵娜显然不符合条件。“我的运气比较好,2010年上海要开世博会,这家设计院也接了很多对外的项目,需要有建筑专业背景的外语类人才。”这样赵娜终于获得了被这家设计院关注的机会。
发表于2008-06-13
  理想之惑

   采访对象:张晓航,学士、硕士学位均完成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本科、硕士学业都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完成的张晓航目前在北京一家知名设计院下属的设计所工作,张晓航的工作岗位在设计一线,正是娜娜所说的“一直在画图”的那类新人。

   张晓航说,本科毕业时,他的同学里只有不到两成选择了工作,其他大部分都留在本校或出国继续深造,而这不到两成的就业军里,基本都进入了房地产企业从事相关咨询工作,“需要一部分专业背景,但工作中基本上用不到学校里面的知识了”。

   凭着“清华大学”这张亮眼的招牌,张晓航研究生毕业后顺利进入目前这家知名设计院。但他很快发现,“设计工作基本上是个熟能生巧的过程,比学校里面学到的东西要简单得多,难度降低了不少”。而设计院的工作氛围也很轻松,上下级之间相处融洽,这让他非常满意。对于“不停画图”,他也看得很坦然,“现在是练基本功的时候,就像达芬奇开始学画,画个几年鸡蛋一样,很正常”。
发表于2008-06-13
 
   可是也不是“一切都好,只缺烦恼”。“静下心来的时候,会觉得自己现在做的事情跟理想还是有差别。”

   张晓航在读书时,属于对择业没有明确想法,但却很有“建筑理想”的人。

   “我在学校的时候总是有一个想法,希望将来可以做出结构很有特点的建筑,能体现出建筑师的价值。但工作以后发现很多东西不是单靠理想就能实现的。现在经济发展这么迅速,建设速度也这么快,从学校走出来的人开始都觉得跟不上这种速度。”张晓航说。

   张晓航曾经希望能够做出像香港中国银行大厦那样精致的、结构近乎完美的建筑。不过这样的机会在实际工作中极其渺茫。“现在的设计速度绝对不可能让你慢慢去琢磨,都是一两个月之内必须做完,哪有时间去精雕细琢那些精致的设计。”

   张晓航坦言,如果不是记者提起“理想”二字,他似乎已经不太记得那时要成为专业建筑师的理想了。
发表于2008-06-13
 旁白

   理想有多远

   和许多专业挤破头皮也难觅一只“饭碗”的毕业生相比,无论出自“清华”这样的名牌院校,还是一般的建筑学院,除了准备继续深造的,多数建筑专业的毕业生们都已经落实了单位。没有找到单位的,多为那些对各方面要求甚高,至今还在“挑三捡四”的“理想主义者”。

   对于刚刚踏入建筑界的新人们来说,他们的普遍困惑在于,如何在当初的完美理想与平凡琐碎的现实工作的强烈反差面前,寻找到一个平衡的出口。

   建筑界的新人们,日子过得要比想象中轻松,许多人甚至会有“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觉。而更多的人,则在现实面前一点点磨灭了当初的梦想。

   而在业内一些“过来人”看来,新人们“成长的烦恼”更多是由于没有顺利完成从学子生涯到工作生涯的交接。不少新人往往高估了自己的设计水平,却忽视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其实,初期的繁琐工作正可以为将来的机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上一页|1|
/1页